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奇萊鼻台地觀星

圖片
前一篇文章有提到花蓮天文攝影與觀星的好地方, 這篇要介紹的是另一個地點, 如果空氣夠澄淨, 其實還是可以拍到不錯的天文照片的點, 奇萊鼻台地區域. 北方有七星潭海灣, 南方則是花蓮港海灣, 由這邊將這兩個海灣隔開. 上圖就是奇萊鼻台地一角, 可以看到最右邊海岬又稱四八高地, 往左 (往南) 則是奇萊鼻燈塔, 以及最左邊的環保公園. 四八高地這一塊區域靠近七星潭, 可以看到遠方的七星潭海灘. 上圖是奇萊鼻燈塔 花蓮環保公園 花蓮的露天垃圾掩埋場                                               台鹽海礦園區的自行車步道和觀星亭 最適合拍照的區域就是在海礦園區外圍的自行車道. 主要還是因為是突出的台地, 讓這地點夠暗. 在特定的空氣澄淨度下, 這邊會是極佳的觀星位置. 在四五六七月, 會是距離市區最近可以拍攝銀河中心的絕佳地方. 但是這地方不是沒有缺點, 奇萊鼻台地地勢不高, 又是位在海邊, 很容易出現低空霧或是海霧. 逆溫層出現時的大氣擴散條件不佳無法排除空氣汙染, 甚至 PM2.5一類的空氣懸浮微粒都會漫射光害. 如果在花蓮市往遠雄方向的海岸山脈看過去, 覺得光害漫射嚴重, 在這邊其實也差不多. 大氣擴散條件不佳時, 空污粒子造成大量光害漫射, 儘管當晚沒有月亮也沒有任和一片雲. 上圖是拍攝銀河系邊緣, 雖然太平洋遠方沒有任何光害, 但還是可以見到背後花蓮市光害漫射的影響. 下圖照片右方中死白處就是花蓮市方向.

飛行的羅茲 Flying Rods

圖片
這一張相片要照的是遠方清水大山的帽子雲 (Cap Cloud), 但是有趣的是剛好在清水大山山峰上面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東西. 這個很特別的東西有一個很炫的名字, 叫做 Flying Rods. Flying Rods 和 UFO 在知名度上基本上是不能相比的, 但是在充滿熱錢與社會活力, 對於各種確定與不確定事物都充滿好奇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之間, 能夠拍攝到 Flying rods 的照片, 常常登上一些以神祕學為主的雜誌的主要封面. Flying Rods 發現者常常宣稱現場並沒有這些東西, 而由攝影師在事後檢查相片時才發現. 最標準的 Flying Rods 則是以一根長形軀幹, 配合波浪如海鰻般的翅膀, 有些甚至會分節, 在空中自由飛行. 這些東西以時速數百公里高速飛行, 卻沒有激起任何聲音和一點微風. 有科學家以小型聲納追蹤, 卻無疾而終.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 最早是在中視的六十分鐘, 或是華視的全球新聞雜誌中撥出, 後來 Discovery 還有為這種現象做出一集節目, 有很多 "目擊者" 照片, 甚至有出現用錄影機拍攝出來的短片, 看著一條黑影高速自畫面穿越, 放大照片就是典型的棒狀身體加上波浪狀翅膀 . 在當年所有科學知識都很混沌很缺乏的心靈中留下震撼的記憶. 檢查到相片, 發現自己拍到 Flying Rods, 勾起一些往事回憶. 只是已經擁有一大堆背景知識的現在, Flying Rods 對我已經不再神秘. 除了一些好事者還堅稱他的神秘性, 甚至形塑出一堆生物學理論與結構出現. 最末, 你能解釋它的成因嗎?

媲美合歡山的花蓮觀星地-舊台11線30k處的涼亭

圖片
拍攝銀河和天文攝影最重要的其實是地點, 地點, 地點. 這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其他可以增進影像拍攝的技巧如窄頻濾鏡, 光害濾鏡等等, 大多只能增加一部分的效果, 特別是現在使用 LED 路燈的地區越來越多, 而 LED 路燈發光和傳統的水銀燈與鈉燈不一樣, 他是寬頻譜的光, 所以對於光害濾鏡的影響更大. 之前使用過光害濾鏡, 想在市區抓銀河, 可是因為我住處的路燈都是 LED, 所以標榜可以濾掉鈉燈和水銀燈的濾鏡效果相當差. 此外, 空氣的澄淨度也和攝影有關, 除了是直接的遮蔽星光外,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也會反射地面的燈光, 造成光線漫射, 使得背景暗度不佳, 除了遮蔽低亮度星星外, 對於需要長時間曝光的天文攝影, 也會造成對比下降, 相片過曝, 細節降低等等. 如上圖, 使用 Canon 6D +Sigma 35/1.4 art, ISO 1600 曝光 13 秒, 可以看見背景接近過曝, 細節與對比消失. 因為西部光害太嚴重和上面的原因, 拍銀河好的點幾乎都在 3000 公尺的高山, 著名的就是在合歡山上的昆陽停車場以及大雪山, 和南部最近的玉山的塔塔加.  花蓮有幾個拍攝還可以的點, 例如奇萊鼻台地, 以及這裡要介紹的, 台 11 舊東濱最高點的 (北加路蘭山鞍部) 30k 處的涼亭 (海拔 290 公尺), 只要從花蓮市開車到約三十分鐘就可以媲美合歡山和武陵農場的星空.  在黃色箭頭處有一個涼亭, 和一大片算是平坦的草地. 不過因為是舊台 11 線, 由上圖可以看到兩端交通功能已經被芭崎隧道取代, 所以這邊是完全沒有路燈. 如果要去一定要帶手電筒. 這邊不是沒有缺點, 第一個就是沒有停車場, 車子會停在兩線道中的一線, 幸好這邊車流極少, 所以影響還算小. 第二就是這個點是在山頭的鞍部, 往北往西的山頭遮住, 仰角約 30~45 度以下是看不到星星的, 只能觀察到東邊和部分南邊. 第三就是不夠高, 標高約 290 公尺, 往往會有低空薄霧出現. 此外, 低海拔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蚊子, 建議要帶防蚊液, 雖然我在這邊拍攝沒有被咬, 不知道是不是手腳全噴滿小不叮防蚊液的原因.                ...

久違的曙光

圖片
2015 年因為聖嬰現象, 花蓮自從六月之後空氣一直是處於一種混濁的狀態, PM2.5 大多維持在 50-100 上下, 以西部的眼光看起來是很好多, 不過對於花蓮這卻不是很正常. 影響所及, 除了綠閃外, 透露出淡淡銀河的澄淨星空, 自海面透出的雲隙光和反雲隙光, 以及天文曙光開始的天光漸變都看不到.  幸好, 今年一切又回到剛來時的樣子.

砂婆礑山上面的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圖片
我是在 2013 年的春季來到花蓮, 因為第一年不熟環境, 加上又是新手爸爸, 所以不知道可以到頂樓去觀察, 只知道那一年的夏天, 山峰非常的清翠, 天空非常地湛藍. 然後過了一年之後的 2014, 知道頂樓原來是自由開放, 也從類單, 升級成單眼, 多了一些重裝備, 結果總覺得, 天空雖然是一樣藍, 但山峰卻少了一點綠. 然後, 就關心東亞大陸的空氣汙染起來. 其實問題的解答很簡單, 就是兩年的西南季風, 風向無法將花蓮的空汙粒子帶走, 甚至因為中央山脈的阻隔, 讓花蓮變成一個季風尾巴空氣遲滯的渦流場. 這幾天的好天氣, 剛好被我拍到砂婆礑山上面的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我想, 就是剛好西南季風走向沿著中央山脈吹拂, 才會出現這個現象, 又帶來驚人好天氣的原因吧.

白雪奇萊

圖片
之前有寫過幾篇文章, 就是關於花蓮地區可以看到奇萊山的地方, 就是在於木瓜溪沿岸. 因為木瓜溪是由西往東流過整個中央山脈, 而且沿路上溪流筆直, 沒有彎曲, 所以在澄淨度極佳的時候可以在河谷上看到整個奇萊山. ( 從東華大橋看晴天奇萊山 ) 那你一定會問到, 那這樣豈不是整個冬天都可以看到奇萊山頭的積雪嗎? 嗯,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啦, 可是在花蓮冬天, 因為受東北季風的影響, 在縱谷區和中央山脈區, 差不多整個冬天都會被低矮的層雲圍繞, 甚至陰雨綿綿, 所以儘管在木瓜溪理論視角與視野良好, 但是看到奇萊山積雪的情況還是不簡單. 特別的是, 因為東亞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 以前寒流過後的氣溫下降讓山頭積雪, 沉降氣流帶來的好天氣,  都因為同時捲來的西邊的霧霾, 因此, 在過去幾個月偶有的兩三天早上好天氣, 其實也不容易看到奇萊山. 更不用說看到積雪. 由上面兩張照片, 可以看見 3/2 號時的奇萊山頭只剩下少少的白雪. 幸好老天爺賞眼, 兩個星期後又有一次機會, 寒流來臨, 溫度夠低. 加上放晴的時間恰當還未溶雪. 就出現了白雪奇萊的美景.  這是在仁壽橋前拍攝到的奇萊雪景. 下面就是慕谷慕魚前的銅山部落. 但是呢? 奇萊白雪更適合拍攝的地點是在木瓜溪二橋. 因為有東部幹線經過, 可以拍到奇萊積雪, 和列車經過的樣子.

熒惑守心

圖片
這一張是 20160507 晚上拍的, 剛好拿來解釋一下最近很流行的神祕學. 心宿二古稱大火, 所在的位置當然就是心宿. 古稱熒惑則是五個行星中的火星. 古人觀天象, 配合中國歷史朝代覆滅與帝王薨誕之際, 認為火星走到二十八宿的心宿是惡兆, 萬一火星出現逆行, 則是惡兆最凶中的最凶. 這種天象, 就叫做熒惑守心. 這種極惡星象一出現, 輕則聖上重病失位甚至崩卒, 重則社稷動盪, 兵燹飢荒, 國家覆滅. 這個星象會在今年四月初到七月初出現. 也就是說, 現在火星已經開始逆行...... 不過呢, 在大火與熒惑左方還有一顆亮星, 就是前一陣子行星攝影界中的熱門對象, 就是土星. 土星古稱鎮星. 每二十八年繞天球一周, 每歲鎮守一宿, 如圖可見, 鎮星目前走到心宿, 預計今年應該都在心宿這邊. 到底是熒惑守心火星逆行的威力大呢? 還是鎮守二十八宿的土星壓得住熒惑和大火呢? 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霧霾滿花蓮

圖片
我是在 2013 年時候移居花蓮, 第一年住在花蓮的感覺雖然冬天下雨陰天多, 但是夏天湛藍的天空, 層次細膩的白雲, 一望無際的海天一線, 青山綠水色彩分明, 說花蓮是人間淨土還真的是太汙辱花蓮了. 如果有拍照的人, 應該能夠體會, 甚麼叫作每一張照片都不用修圖的感動.   時序進入 2012 之後, 整個東亞地區最熱門的問題莫過於空氣汙染, 其中最被討論的就是 PM2.5. 有時候我常常在自嘲的就自日為是空氣難民, 剛好在 2012 之後每年紫爆天數越來越長之際逃難到花蓮. 也在這邊第一次感受到一整個月幾乎不用挖鼻孔的感覺. 不過, 雖然中央山脈夠高, 但是對於整個東亞規模的空氣汙染, 也頂多只能抵擋一陣子. 自從 2015 年夏天, 我就特別感覺的到, 花蓮空氣的變化. 其中一項指標就是中央山脈的反隙光不見了. 反隙光很吃澄淨的空氣, 空氣只要不澄淨, 很容易就因為空氣中的懸浮微粒而散射掉而完全看不到. 第二個就是日出光影漸層層次消失, 也是因為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散射光線, 造成類似間接照明的作用. 然後, 你開始注意到, 日出有點怪怪的. 以及, 不過才四公里之遙的花蓮灣, 都在一片霧霾當中. 整個花東縱谷霧茫茫一片, 花蓮市相對於南北花蓮兩處市空氣對流較好之處, 也罩在一片薄霾裡面. 我記得 2016-02-08 是在冬天東北季風吹拂下, 花蓮第一次 PM 2.5 接近破百, 之後常常就出現這樣的景象. 如果花蓮不再好山好水, 那還是記憶中的花蓮嗎?

霧鎖夜花蓮

圖片
其實花蓮地區在整個冬天, 嚴格來說, 是從十月下旬之後, 每日出現陰天與降雨時數開始增加, 在整個十二月到隔年的三月底都是屬於冬天下雨的時間, 然後銜接四五月的梅雨時節, 也就是說, 從前年的十二月開始, 直到隔年的五月底, 有整整六個月, 基本上每天都在下雨, 就算沒下雨也幾乎都是陰天為主. 這樣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但是, 一直到了來花蓮生活之後, 才了解到真實的花蓮和印象中的花蓮是完完全全不同的 ( 花蓮的氣候 ).  但是也因為如此, 在春冬之交, 有時候可以看到 平流霧奇景 , 有時候也可以看到霧鎖花蓮, 霧鎖花蓮灣, 對於喜歡照相的人, 這或許算是一項福利吧.

花東縱谷裡的暗綠色煙霧

圖片
之前有過一篇是關於北花蓮的黃綠色煙霧, 後來有網友說是和新城內的水泥工業有關係. 然後, 我這邊則是另一個同樣讓人很驚悚的, 出現在花東縱谷裡的暗綠色煙霧. 時間是 2016/1/20 的傍晚. 我在宿舍屋頂注意到的. 以遠方遠雄悅來所在的賀田山為中央, 暗綠色煙霧出現在兩側, 不只是在縱谷裡面, 太平洋海面也有. 以地標來看, 煙霧出現的地方主要是在縱谷的木瓜溪以南, 反而花蓮平原空氣是乾淨的. 有注意到中華紙漿廠煙囪, 竄起的黑煙在畫面上給你的挑釁或是嘲笑嗎? 最後, 暗綠色的煙霧到底是啥? 我不知道. 第二, 縱谷兩邊都是高山, 萬一大氣擴散條件不佳, 空氣汙染也會散不掉. 縱谷真的就是這樣就好, 千萬不要被拿去開發啥工業區啊, 空污會比西部還慘啊.

在北花蓮令人驚悚的黃綠色煙霧

圖片
花東地區一直是因為好山好水而有名. 特別是在於東亞越演越烈的空氣汙染與霾害, 之前甚至號稱東南中國地區華人唯一可以呼吸到乾淨空氣的地方. 可是,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進入 2015 年之後, 花蓮的也慢慢受到霧霾的影響, 如果你常常有在做大自然攝影的話, 感觸會特別深刻. 這是 2016 三月12日, 我在頂樓上拍到的黃綠色煙霧. 這種感覺, 比 PM2.5 首次在花蓮破百, 更讓人驚悚. 這位置恰好是在七星潭方向, 所以這一場黃綠色煙霧, 應該位在新城立霧溪口以南和北花蓮奇萊鼻之間. 黃綠色的氣體, 成分是啥, 不知道. 有沒有害, 不曉得.  從美崙地區往奇萊鼻方向看過去. 是因為逆溫層, 大氣擴散條件不佳, 所以讓工業廢氣累積下來的結果嗎? 是哪種工業呢? 水泥工業嗎?